关闭

百万房补千万巨奖 珠三角湾区城市全球揽才

2018-01-04  10:17:53  来源:广州日报  

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的年轻人才正在研发项目。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摄

去年12月13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论坛高峰会在深圳举行,现场展示的院士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畅摄

去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大学教授、“图灵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轩慧摄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陆军、李化然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陆军、张翔宇、陈臣、马俊贤、陈治家通讯员罗丹丽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各地大胆冲破传统体制对人才的束缚,创造了“孔雀东南飞”的时代景象。四十年的时光匆匆流逝,珠三角如今走进大湾区时代,迎来了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波澜壮阔的创新事业,对人才的渴求也上升到了全新高度——全球揽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近年来,尤其是2017年,推出了哪些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现有哪些福利政策“筑巢引凤”、留住高素质人才呢?

南粤年度观察

之粤聚粤有才

佛山:金融领军人才每年奖励100万元

2017年10月和11月,佛山市人社局分别与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签订《共建“武汉大学-佛山市人才驿站”合作协议》和《共建“吉林大学-佛山市人才驿站”合作协议》。双方在举办专场人才洽谈会、博士后工作站、高新技术人才服务平台、创业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帮助佛山企业招揽人才。佛山市人社局透露,还将在全国建立5个类似的人才驿站。

佛山市人社局目前正在制订人才服务工作三年升级行动计划,将在一市五区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可为引进到佛山的海外等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高端人才服务和沟通交流的平台。

扶持创新团队最高资助2000万

新引进佛山人才享30万元~600万元购房补助(不同领域补助不同);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至少享受每年6000~12000元租房补贴;低于市场价租金供大专以上人才申请人才公寓。

在佛山工作、纳税满一年的高端金融人才有机会被认定为金融领军人才、金融高级管理人才或金融高级专业人才,金融领军人才每年可获得总共100万元的奖励。

对创业创新团队,最高提供2000万元扶持资金。创业领军人才创办、领办且通过评审的企业可进行股权等融资担保,最高1000万元。高端金融人才所在机构当年缴税且实际入库额同比每增加1亿元,奖励其管理团队及骨干成员100万元;同比增加5000万元,奖励50万元。

中山:英才计划引高才分档资助创新团队

去年,中山在原有系列人才政策基础上,推出《关于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包括:实施“中山英才计划”,补齐高端人才短板;给力本土人才培养,实施“中山优才工程”;打造特色展翅平台,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增强人才政策竞争力等。

认定的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管理、金融领域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可获3年金额与其实际年收入同等的补贴,每人每年最高100万元;企业在国内外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孵化载体,就地吸引和使用人才资源,经评审认定,给予50万元至300万元资助;短期工作专家连续工作1个月以上,分层次给予最高30万元生活补贴等。

分档次资助创新创业团队:国际领先团队最高3000万元;国内领先团队最高2000万元;省内领先团队最高1000万元。

院士等第一层次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可享受200万元购房补助或免租入住200平方米以上住房,在中山全职工作满五年可无偿获赠该住房;第二至第六层次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享受10万元至50万元购房补助,3年内可免租入住人才公寓;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倾斜实行最高20%额度上浮优惠。

凭“中山优才卡”,高层次人才可在社保、购房、购车、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户籍居民同等待遇;在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入学入户、医疗保健、绿色政务、文体生活等方面享优先便利。

深圳:立法引“人才” 院士奖600万元

《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后简称《条例》)201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的实施意味着深圳将人才政策优势努力转化为人才立法优势。《条例》提出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旨在破除制约人才创新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条例》规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市人才日,在深圳南山后海片区,全国唯一的“人才公园”也于去年11日1日开放。《条例》还规定,设立“人才伯乐奖”,对在本市人才培养、引进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补贴:杰出人才来深奖600万元

根据2016年3月23日深圳发布的《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对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和新引进的杰出人才,每人给予100万元工作经费和600万元奖励补贴。深圳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用于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经认定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和海外A类、B类、C类人才,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60万元奖励补贴。

住房:高层次人才可免租

杰出人才可选择600万元奖励补贴,也可选择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免租10年的住房。选择免租住房的,在深圳全职工作满10年、贡献突出并取得本市户籍,可无偿获赠所租住房或给予1000万元购房补贴。符合条件的其他高层次人才,在享受相关奖励补贴的同时,可选择最长3年、每月最高1万元的租房补贴,或选择免租入住最长3年、面积最大150平方米的住房。

人才申请轮候公共租赁住房,不受缴纳社会保险时间限制。向新引进入户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发放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其中,本科生每人1.5万元,硕士生每人2.5万元,博士每人3万元。

创业:设基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全日制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可直接引进入户,在专业、院校、指标、申办方式等方面均无限制,技能人才入户有加分。

深圳还设立了80亿元规模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如出国留学人员来深创业,符合条件的给予30万元~100万元创业资助,特别优秀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本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项目经过评审的,可申请最高1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以及场租补贴等。

东莞:

揽海外高才

房补最高250万元

在创新人才引进方面,东莞近年来推出了一揽子政策。其中,在2015年,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成长型企业人才扶持试行办法》,主要对接企业中高端人才需求,创新人才扶持办法。此外,东莞还出台了《东莞市鼓励柔性引进海外专家来莞工作试行办法》等。

企业引才奖励最高50万元,人才创业贷款贴息最高补助200万元,特级人才最高可享受250万元购房补贴;创业领军人才最高可享受500万元配套资助;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资助加奖励最高达2000万元。

在优化人才入户服务方面,东莞实施条件准入、积分制入户和企业自评人才入户的“1+3”入户政策,建立全市统一办理平台,条件准入实行“即来即办”。

按特色人才类别给予购房补贴:特级人才最高可享受250万元购房补贴;一类人才购房补贴150万元至200万元;二类人才购房补贴100万元至150万元;三类人才购房补贴50万元至100万元。

符合条件的人才也可申请租房补贴租住市场商品房。一类人才可享受每月2500元至3000元租房补贴,二类人才可享受每月2000元至2500元租房补贴,三类人才可享受每月1500元至2000元租房补贴,为期三年。

数说“高”才

深圳:

全市有全职“两院”院士26人

截至2017年10月底,深圳已累计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604人。全市共有全职“两院”院士26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7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31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32人、南粤杰出人才12人。

9604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含国内高层次人才6872人(杰出人才36人、国家级领军人才310人、地方级领军人才1874人、后备级人才4652人),是2009年的5.1倍;含海外高层次人才2732人(A类170人、B类602人、C类1960人),是2012年的14.8倍。

在站博士后已有1780人

截至2017年10月底,深圳全市已设立博士后流动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85家、博士后工作分站20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79家,共有在站博士后1780人。

深圳引进留学人员已经连续3年增幅超过40%。截至2017年10月底,年内深圳共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48万人。预计年底引进将超过1.6万人,同比增幅可达50%。2017年1月至10月,全市共接收大学毕业生约9.34万人。

珠海: 引进“千人计划”专家93名

截至2017年底,珠海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93名、博士1400名、硕士16300余名、接收留学回国人员近7000人。

东莞: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70名

目前,东莞市各类人才总量达146万,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8.5万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7名,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70名,特色人才221名。2012年以来,通过人才入户渠道入户东莞的达14.3万人。

截至目前,东莞市已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个、分站1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3个,共有6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

佛山: 近三年引进博士327名

最近三年,佛山共引进了327名博士,主要分布在高校、医院、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至2017年上半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65.6万人,高技能人才18.29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28%。

2017年引进外国人才约为1000人次,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教育行业。2017年,佛山市成功引进1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和1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中山: 引进“千人计划”专家8人

据统计,截至去年9月,中山市共引进博士718人、硕士10113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9467人,认定和评定高层次人才905人,包括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人、“万人计划”专家3人、“广东特支计划”专家6人,省市级创新科研团队27个。

责任编辑:林菽蔚
相关阅读